心中为念农桑苦
5月23日 晴
今天,终于抽出空来,到我院“三万”活动联系村去参加活动。车窗外的翠绿画卷流水一般滑过视线,鸟儿们的叫声不时穿透马达的轰鸣,透过车窗的热浪一阵阵划过面颊。不经意间季节走过了春天。
田间里,三三两两的农民或采茶、或抛秧、或向大田移栽营养坨培育的包谷苗和烟苗。初夏的太阳,庄稼人的黑黝脸庞,如雨挥落的汗滴,一幕幕闪现在眼前。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小时候学的诗词,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深意。跨入不惑之年后,又有了更多的感触。这次“三万”活动适逢其时,党员干部如果失去了这种体察民苦的悲悯情怀,失去了关怀民瘼的大爱之心,就会失去推动民生的原动力,党群、干群鱼水之情就会枯竭。
一、命运多舛的朱德明老人
在“大学生村官”小孟的带领下,我和法院驻村干部来到大路坪村三组朱德明家。恰逢老人不在家,小孟去田间寻找老人,而我在房屋周围进行查看,听法院驻村干部介绍情况。耄耋之年的朱德明老人早年丧妻,膝下两子,大儿子、大儿媳因病相继死亡,给朱老遗留一聋哑孙子;二儿媳也因病死亡,其生育的一个女儿在本县高中就读。迫于家境困难,二儿子外出打工,独留老人和聋哑孙子在家中艰难度日。不一会儿,一张饱经风霜面孔从屋后小路出现在我的面前,法院驻村干部对我说:“这就是朱德明老人。”早该是儿孙绕膝安享天年的年岁了,但迫于生活,老人还佝偻着身体在田间劳作。
和老人交谈中,有些耳背的他很坚毅地说:“虽然家庭遭受了灾,但有上级干部的关心,有周围群众的帮助,日子能过下去。”问起老人的柴米油盐是怎么保证的,老人说:“二儿子打工除了负责孙女上学外,每年给家里买了一点肉。平时的开销,有政府救济和周围群众接济,出嫁的女儿也时常接济一些。聋哑的孙子时常到周围群众家帮忙做事,可以糊个口食。”
为了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,我对小孟和法院驻村干部作了安排,一是适当的时候召集老人的二儿子和出嫁的女儿开个家庭会,各自承担相应的赡养义务;二是村里在安排救济时,要将老人和他聋哑的孙子纳入;三是要落实好农保。
临别前,我将一点微薄的慰问金交到老人的手上,老人满含泪水地连声说谢谢。面对这几声谢谢,让我心里泛起了阵阵酸楚——面对这么淳厚、朴实、坚韧的老百姓,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啊!
二、硬朗的红军烈属洪家生老人
下了山,我们来到大路坪村一组。查看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后,我们步行到洪家生老人家。
这是一栋“一正两横”的木质大瓦房,房子外壁修葺一新,显得很兴旺。洪家生老人就住在西头的横屋里。小孟在口门喊了一声“洪老伯在家吗?”应声而出的是一位清朗矍铄的老人。
在交谈中我得知,老人年过八旬,独居,除患有高血压病外身体还算硬朗。问起老人一个人生活是如何安排的,老人说:“政府给我发的有抚恤金,加上儿孙们平时把一点油盐钱,日子还过得去。”小孟和法院驻村干部介绍到,老人的抚恤金都是每月按时支付的,没有拖欠过。
我又问起老人为什么要单独生活在一边,老人说:“现在还爬得动(指能独立生活),不给儿孙们添麻烦。等到爬不动喽,再让他们照顾。”多么淳朴的老人啊,年轻时含辛茹苦抚育子女,年老时还在为子女们着想。魏巍写过一篇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讴歌志愿军战士,我想,其实我们的这些普通百姓,也都是最可爱的人啊。
临别时,我由衷地祝福老人健康长寿。当然,也祝福所有的老人们都健康长寿!
三、豁达开朗的放排汉老杨
老杨叫杨世乐,住大路坪村二组。走过一段杂草丛生的小路,趟过一条小河,就来到了对岸的杨家。在家杨世乐夫妇寻声出来迎接我们。
老杨今年59岁,曾经是一位搬运工,长期在河道放排运送木材,双腿因而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疾病,不能正常行走。老杨夫妇子女在外打工,家中只有老杨爱人一个劳力。
因为新农村建设进行民居改造,要有棒劳力才能干得起重体力活。到老杨家时,恰逢老杨哥哥在他家帮忙干活。老杨哥哥年过花甲但满头黑发,老杨身为弟弟却发已霜白,弄得我们几位把老哥俩的兄弟关系调了个儿。性格开朗的老杨笑着说:“从外表上看我就是哥哥!”
聊到农村发展上,老杨兄弟爽朗地笑着说:“现在政策好,对农村、农民都非常的照顾,生产生活都没有问题。这次我们村作为整村推进的试点,上级对我们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,你们法院对我们村的帮助也非常大。想不到你们这些座堂审案的人还会搞农村工作。”“在村里经济发展上要因地制宜,坚持发展经济林是比较好的选择。”谈起老杨家的生产生活状况,老杨说:“我们家只有劳力少的问题。不过,有娃们在外面捞钱,我自己还有一点退休费,我们两个老人也不用种太多的田,日子还过得去。”
四、茶园坡上茶园人
从大路坪村出来,我看时间还有点儿早,于是决定到茶园村访问两户村民。适逢茶园村主任老陈要到茶园村六组、七组办事,于是大家一同前往。沿着一条新建的组级简易公路,我们来到公路尽头接近山顶的七组杨其家家。
年逾古稀的杨其家与老伴生活在一边。到老人家时,老人还在田间劳作,在家杨家大儿媳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门。虽然家庭略显简陋,但收拾得非常干净,看得出女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的能干人。落坐不久,老人回了家。
老人不善言谈。当我们谈起生产生活时,老人打开了话匣子:“现在生活有奔头,政府不仅免了种田的税费,还给的有补贴。”老人表示,他们老两口单独生活,因为政策好,为了让子女们少些牵绊,安心的发家致富。
我问老人身体怎么样,他说:“就是患了多年的风湿病,其他情况还好。”望着这位安于清贫、朴实无华的老人,我百感交集,可怜天下父母心啊!
我给老人奉上了一点微薄的慰问金后,嘱托老人的儿媳一定要转告子女们照顾好老人的生活。在座的老陈也百般进行叮嘱。
下了山,走了一段坡度达70度的山路,我们又来到茶园村六组汪五姐老人家。汪五姐寡居多年,腿有残疾。因为汪五姐外出,且天色已晚,我们将一点慰问金交给她同屋居住的儿媳手中后,踏上了返回的山路。
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”这次“三万”活动,目的在于干部要体察民情、关心民生,要建立党群、干群的血肉联系。我们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,才能做到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
老子也曾云: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我的理解是:为民忧民之心,爱民亲民之心。